在明朝历史上至尊配资,锦衣卫作为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亲军卫队,其权势之盛令朝野上下无不闻风丧胆。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大臣,还是普通百姓,只要见到那些身着华服、骑着高头大马、操着一口地道京腔的人,都会避之唯恐不及,因为这些人很可能就是令人谈之色变的锦衣卫。然而在明朝中期,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奇事:一位文官竟在朝堂之上当众打死了锦衣卫的最高长官,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位官员后来还官至兵部尚书。这位传奇人物究竟是谁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这位传奇人物名叫王竑,字公度,祖籍湖北江夏。因其祖父王俊卿获罪被发配至甘肃临夏戍边,王竑便出生在这片西北边陲之地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寒窗苦读十余载,终于在正统四年(1439年)金榜题名,会试名列第五,殿试更是取得二甲第三十名的优异成绩。正统十一年(1446年),王竑被授予户部给事中之职。这个职位专司谏言,与王竑刚正不阿、敢于直言的性格可谓相得益彰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八月,土木堡之变的噩耗传至京城。监国理政的朱祁钰紧急召集百官商议对策。朝堂之上,群臣纷纷上奏弹劾权阉王振的罪状。然而王振的党羽仍气焰嚣张,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更是厉声呵斥百官,命其退下。见此情形,王竑怒发冲冠,一个箭步上前揪住马顺的发髻,怒斥道:\"尔等奸佞臣,罪当万死,如今还敢如此猖狂!\"在他的带领下,群情激愤的百官一拥而上,竟将马顺当场击毙。这一壮举让王竑名震朝野,成为士林楷模。
展开剩余56%此后至尊配资,王竑积极投身北京保卫战,负责督率毛福寿、高礼等将领的部队。战后又奉命镇守军事要地居庸关,他大力整饬防务,\"精选士卒,修缮关隘,弹劾不称职的将帅\",使边防面貌焕然一新。虽然浙江镇守太监李德曾上奏弹劾王竑擅杀马顺之罪,但在于谦的力保下,王竑不仅未被追究,反而获得升迁,被委以巡抚淮安、扬州、庐州三府及徐州、和州二州的重任,并兼管两淮盐政。
当时正值凤阳、淮安、徐州等地遭遇特大洪灾,哀鸿遍野。王竑当机立断,在未获朝廷批准的情况下先行开仓放粮。消息传开后,山东、河南等地的灾民蜂拥而至,导致当地粮仓告罄。危急时刻,王竑力排众议,毅然动用徐州广运仓的全部存粮赈济灾民。他还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救济措施,最终\"救活灾民一百八十五万余人\",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。
景泰帝闻讯后盛赞:\"真乃贤能之都御史!救朕子民于水火。\"随即擢升王竑为左副都御史。然而好景不长,景泰八年(1457年)正月,明英宗复辟,在石亨、张軏等人的构陷下,王竑因当年击杀马顺之事被革除官职,发配江夏管制。所幸半年后获得赦免,奉旨返乡,并受命优待。天顺五年(1461年),蒙古铁骑进犯庄浪,经李贤举荐,王竑重获起用,并成功击退来犯之敌。
此后,王竑再度总督漕运,巡抚淮扬。当地百姓闻其归来,\"欢呼雀跃,沿途迎拜者绵延数百里\"。明宪宗即位后,王竑被任命为兵部尚书,在任期间大力整顿军务,成效显著。后因与大学士李贤在用人问题上意见相左,王竑毅然辞官归隐。虽然后来有上百封奏章举荐,但终未再获起用。弘治元年(1488年)十二月至尊配资,这位传奇名臣以七十五岁高龄辞世,淮安百姓为纪念其功德,特建祠堂以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